全球头条:利弊并存:明朝航海造船业的发展

引言

提起开放和封闭,众人脑海中总会浮现起唐朝和清朝的影子。


(资料图)

大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开放王朝,它兼容并蓄,思想解放,文化之繁荣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。

但由于其过度开放,也给后世留下了“脏唐”的骂名。而清朝则以闭关锁国,固步自封而为后人所不齿。

清朝拥有着从南到北数千里的悠远海岸线,却不进行贸易往来,这种封闭狂妄自大的思想,使得中国越来越落后,最后倒在了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之下,沦为了列强刀俎的鱼肉。

但在唐朝和清朝之间有一个特殊的朝代,明朝。

明朝承袭元朝之乱世,是中国倒数第二个封建王朝,拥有着强大的水师团队和造船技术,明朝的航海时代早出欧洲社会80年。

郑和七下西洋,为中国带回了诸多先进技术珍宝文化,宣扬了国威。

那明朝的航海技术究竟有多发达,郑和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,能力如此出色的明朝,为何没能成为海上霸主呢?

郑和为达目的七下西洋,可谓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壮举

一部以明朝初期社会为背景的电视剧《大明风华》一经开播,便引起了世人的热议。

《大明风华》主要讲述了从朱允炆到朱瞻基四位皇帝的皇家故事,其中有一个画面备受热议,朱棣登基后,派遣郑和多次下西洋,寻找失踪的皇帝朱允炆。

郑和在一次出海归来后,带回了许多先进宝物进京朝贡,朱棣听闻大喜,率文武百官接待,万国来朝的宏大画面令人惊叹。

郑和这次回京带回了许多国家的使臣、王子,请求朝廷敕封,这幅画面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明朝超前的造船技术,航海业的发达以及国力的强盛。

明代航海业的发达与郑和脱不开干系。

郑和原姓马,他的祖父和父亲均信奉伊斯兰教,郑和自小就对国外的情况有所了解。

明朝建国之初,云南等地仍不安稳,一直在元朝梁王的统治之下。

洪武十四年,朱元璋命令蓝玉等人率兵讨伐梁王,云南平定之后将当地的儿童带到了军中服役,而郑和也因此被分发到了燕王朱棣的府宅中。

郑和是一个极其聪明,天赋极高之人,他有勇有谋,晋升很快,没过多久就得到了朱棣的赏识。

后来朱允炆登基,开始削藩,朱棣为自保,以清君侧的名号发动了靖难之役,直指京城,朱棣名为清君侧,实际是想争夺皇位。

他攻入南京城之后便进入皇宫,意图控制朱允炆,但朱棣进宫之时,朱允炆已不见踪迹,后来朱棣顺利登基,而深得朱棣赏识的郑和也步步高升。

朱棣是一个文成武略的皇帝,他的政治野心极高,好大喜功,极其尚武,他为了与四邻通好,宣扬明朝国威,也为了寻遍各地,找到失踪的朱允炆,命令郑和出使西洋。

1405年7月,准备多时的郑和率大批人马从江苏太仓浏家港出发,浩浩荡荡的向西出使。

他这次外出带了两万七千多人和大量的金银丝绸瓷器,他途经爪哇、锡兰、古里等各个国家地区,代表明王朝对周边国家进行了封赏。

明朝在当时社会是一个非常强盛的王朝,对于周边国家有极强的向心力和吸引力。

因此这些国家拿到明朝封赏的礼物之后,非常开心,还派了很多使者随着郑和的船回到京城,并回赠了明王朝礼物。

郑和这次远航既达到了宣扬国威的目的,促进了明朝与他国的文化交流,也带回了许多中原人没有见过的珍宝,朱棣对此极为开心,又频频命令郑和远下西洋。

郑和一生七次下西洋,他访问了亚非37个国家,最远曾去到过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。

他的这几次航行比哥伦布、达·伽马等人早了半个多世纪,可谓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壮举。

郑和七下西洋意在发展朝贡贸易,宣扬国威,对外施加军事压力,维护统治

明朝时期的对外政策主要以封闭为主,禁止商人随意出海贸易,持续实行海禁政策,海禁政策贯穿了明朝200多年,一直到隆庆时期才被解除。

虽说政府严厉禁止百姓下海经商,但是明朝却一直在频繁的对外贸易,当时主要存在着两种贸易形式,一种是朝贡,一种是走私。

朝贡贸易是中国古老的对外贸易形式,主要是为了宣扬国威,显示帝王的丰功伟业,使周边国家对中原王朝产生忌惮之心。

唐朝时期就曾出现过万国来朝的繁荣景象,明朝时期贸易与朝贡结合在一起,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含有政治色彩的贸易形式。

明朝时期的朝贡贸易主要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独尊地位和宗主地位,而其他国家之所以会愿意配合明朝,其实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。

明成祖就曾经说过“商税者,国家抑逐末之民,岂以为利。今夷人慕义远来,乃侵其利,所得几何,而亏辱大体多矣”。

明朝对外的贸易次数和数量有着明确的规范,《大明会典》中就曾记载过使臣对外采购时采购规格数量。

虽说明朝在进行朝贡贸易的时候会在经济上吃亏,但是统治者对此却并不是很在意。

明朝与元朝多有不同,元朝主要采取军事施压的方式,让他国产生忌惮之心。

而明朝多实行的则是怀柔政策,例如热情款待来明朝的国外使者,赐予他们封赏,允许朝贡贸易。

朝贡贸易虽然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交往,但是其弊端却非常明显。

其一,朝贡贸易会给国家财政造成一定的压力,其二,朝贡贸易只是单向的文化交流,其三,朝贡贸易仅限于上层社会,不利于基层社会的推广。

真正能够接触到外国使臣的人只是统治阶级,平民百姓是没有这个机会的,因此在很多史学家看来,郑和的西洋之行并非是开放之举。

发达的造船业是郑和下西洋的基础,郑和下西洋同时也反作用于明朝制造业

虽说近现代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比不上周边国家,但是在历史时期,中国却是个航海业与造船事业相当发达的国家。

明代的航海技术就达到了空前的繁盛,直接促进了东亚以及东南亚国家航海水平的提高。

明朝统治者为了发展自身经济,制定了许多优惠措施,推动福建一带造船业的发展,虽说明朝时期一直实行海禁政策,但是福建等沿海地区却一直在研究造船技术。

朱元璋当年为了防御敌寇,发展航海,在福州设立了左、中、右三个卫,并命令各卫分别建造了一个造船厂。

郑和当年下西洋之前就多次亲临福州,查看福州的船只制造情况。

明朝初期,福州的造船业尤为发达,造船技术也日趋成熟,朝廷培养出了一支实力雄厚的造船队伍以及航海技术团队。

史书记载“漳匠善制造,凡船之坚致,赖之;福匠善守成,凡船之格式,赖之”,后来随着郑和几下西洋,福州地区的造船业也日趋专业化、配套化,逐步走向了成熟。

郑和团队在下西洋的过程中,还将中国的造船技术以及航海技术传播给了海外人员,直接促进了东南亚、东亚各国造船技艺的提高,例如琉球就深受明朝船队的影响。

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在造船的时候也曾学习过明朝船队的造船技术,日本工人甚至还会专门教福建当地的工匠如何精进技术。

英人怀特也曾说出过“暹罗人的船只设计和制造均模仿中国”这样的话语,由此可见明朝时期航海技术之发达,对周边国家影响之深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文化和技术的交流是双向的,中国造船技术在传播海外的同时也汲取了国外的先进造船工艺。

至元24年,朝廷就曾经下令搜集整理过阿拉伯人航海的资料并进行了研究学习,将其先进经验运用到了我国船只之上,促进了我国造船航海技术的提高。

综上所述,明朝时期航海业的发达和下西洋的壮举是利弊并存的。

一方面,明朝的朝贡贸易宣扬了国威,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,但是这种自掏腰包的方式却伤害到了国家财政的发展。

因此明朝中后期,国力衰退之后,这种”撒钱式”的朝贡便被迫停止了。

另一方面,明朝的航海发展始终是不彻底的,航海发展郑和下西洋的成就只惠及了一少部分人,并没有得到普及。

郑和去世之后,明朝的航海业也大不如前了。

因此不论是从空间上来讲,还是从时间上来讲,明朝的航海业都没有得到持续的发展,这也导致了明朝后期的衰亡。

后来,清人挥师南下,成为了北京城的主人。

清朝统治者自以为自己是天朝上国,不用与其他国家进行往来贸易,忽视了航海业与造船业的发展,造成了后期的衰微与封闭,最终落得了被侵略的结局,实属令人唏嘘。

参考资料:

《大明会典》

《明史纪事本末》

关键词:

为您推荐

全球头条:利弊并存:明朝航海造船业的发展

引言提起开放和封闭,众人脑海中总会浮现起唐朝和清朝的影子。大唐王朝

来源:顶端新闻2023-06-06

美团-W:将于港交所推出人民币柜台 进行公司B类普通股交易

美团-W6月6日在港交所公告,将于联交所推出人民币柜台以进行公司B类普

来源:界面新闻2023-06-06

【速看料】报考专升本需专业成绩前40%,四川教育厅:不会统一各校认定方式

有网友反映,“2024年四川省报考专升本需专业成绩在校同年级同专业前40

来源:澎湃新闻2023-06-06

四川:专家进企业“手把手”指导 防范化解有限空间作业中毒风险_当前聚焦

四川经济网讯(记者王炎)为夯实全省工贸行业重点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

来源:本站原创2023-06-06

全球快看点丨WWDC开幕!Apple发布头显设备VisionPro及MacBook部分产品开启预约

北京时间6月6日凌晨1点,备受瞩目的Apple开发者大会WWDC2023主题演讲正

来源:PConline太平洋科技2023-06-06

环球快报:上交所3问国联证券不超70亿定增必要性 是否过度融资

上交所3问国联证券不超70亿定增必要性是否过度融资

来源:中国经济网2023-06-06

6月6日浙江地区萤石市场价格暂稳

6月6日浙江地区萤石市场行情暂稳,目前97%萤石粉湿粉出厂含税价格主流

来源:生意社2023-06-06

万润股份:公司目前在半导体制造材料领域已有相关产品供应|环球短讯

万润股份6月6日在互动平台表示,公司半导体用光刻胶单体和光刻胶树脂产

来源:界面新闻2023-06-06